智能家居的发展和普及瓶颈在哪?

智能家居的发展和普及瓶颈在哪?

13 个评论

智能家居市场的瓶颈可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1)无法抓住客户的痛点需求
我们必须了解并理解我们的客户。当前智能家居市场的目标客户已经从豪宅用户、高端用户转向了中产阶级、白领。那么客户的需要是什么呢?并不是远程遥控,也不是美轮美奂的操控界面,而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健康、舒适,更好的居家体验,更高效的能源利用,更节能,更环保。要让客户接受并喜欢智能家居,我们的产品必须抓住用户的痛点需求。当前的智能家居产品或系统并没有满足客户的内在需求。
2)购买成本高企
成本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成本或价格,而是用户的购买成本,不仅仅包括客户的货币支出,还包括其为此耗费的时间,体力和精力消耗,以及购买风险。现有的智能家居集成系统往往价格高企,而且需要大量的安装、集成、布线等复杂的工序,完成之后又需要大量的维护成本,在产品之余还要投入大量的额外成本。
3)购买和使用的便利性差
包括购买的便利性,使用的便利性。客户购买智能家居产品或系统时,因为技术和施工的复杂性,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购买。同时系统的复杂性使用用户使用时非常复杂,难于操作,而且质量不稳定,维护又困难。购买和使用的便利性比较差。
4)客户服务跟不上
客户与智能家居提供商的沟通困难也是瓶颈之一。当前智能家居以集成为主,缺乏有号召力的大企业,集成商也无法投入大量成本来服务客户,这导致客户获取售后服务的难度很大。
-
身在家电企业,略有了解,谈谈我所理解的真正瓶颈吧

1. Google glass这样科幻的产品都问世了,根本没有技术瓶颈

[b]2. 业内缺少一流的、真正理解需求的产品经理,和老板[/b]
可参照互联网行业,乔布斯我就不说了,腾讯的马化腾,微信的张小龙,小米科技的雷军,奇虎360的周鸿祎等等成功企业太多不一一列举,这个行业没出过卓越的产品经理,也没有那个土壤

[b]3. 有实力做智能家居的多是大型的传统企业[/b]
制度的完善决定了在大型企业里想做好一个产品是非常难的。

其实解决了2、3个问题,其他问题都迎刃而解,什么成本什么安全什么没用户基础,07年iphone推出的时候人们也不习惯在玻璃面板上点来点去,当一个真正好用的东西摆在人们面前,他们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
其实最大的瓶颈在于没有刚需,智能化还没能在酒店、会议室、办公区域普及玩转,根本就无法让人切身去体会到带来的便利性,家庭装的人自然就很少;

其次,房产商还没打算将智能化作为一个普及型亮点放上去,没有房产工程作为支撑,靠终端市场,基本没啥成长;

最后,就是智能化还真没多智能,用户对智能的期待值居然会比现有能产品化的高很多,那就是现实跟不上大众想象力的典型。
革命成功尚早,同志们努力拼搏啊!
[list=1][*]需求。
就现在的市场来说,智能家居的需求没那么大,更不是刚需。或者说很多人还不知道这回事,或者还不相信这个能让生活更便利。[/*][*]标准。
现在各个厂商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的工业标准。真的要安装的话,只能用某个厂商的一整套,不划算。而且一些大的企业并没有下大力气推广,对于很多人来说,智能家居还是只停留在屏幕上。[/*][*]成本。
弄成一整套的智能家居,估计很多房子都要东拆西砸了,这个成本太高。再加上各种布线(无线路由是一种解决方案),但很多施工起来还是乱七八糟的,不知道的可以见见曾经的光纤布线,那叫一个坑。[/*][*]设备。
现在很多东西明明就是加了个小功能,还说什么智能,大忽悠!再加上标准和采购成本以及设备学习成本(跟设备有关我就归到第四点了)。[/*][*]功耗
虽然智能家居说起来很美好,但是遇到现在这个节能减排的时代,你说家里一大堆东西都是在待机状态,这个消耗的电能会不会有点多呢?厂商的这个总功耗是不是如想像的低呢?这要打个问号。[/*][*]智能
如何让家里的老人也会简单方便的学会使用,这才是真正的智能。[/*][/list]
PS:上面的回答的时间都好早。。。惶恐,这个回答算是冒个泡泡。。。
个人谈谈体会。刚刚装修了房子,考虑过很多智能家居的物品,说说感受。
1.成熟度
智能家居的应用还在很初级的应用,按照基本的思考逻辑,智能家居应该具有输入,统计,输出的功能。[b]现在能完整做到这一系列成熟功能的产品还没有出现[/b]。用手机控制和用手机上传数据是之前智能家居较失败的设计。
2.标准化
最有需求的插座 灯 窗帘,个人认为,因为的确有控制的需求,包括控制器的集成。但现在是各做各的,不同品牌标准不同,比linux还乱。
3.设计
其实现在的智能家居设计缺乏设计基础,设计者缺乏生活经验,同时大多设计偏向IT行业,其实现在智能行业的使用者,IT行业大概最多15%,这是个人3个小区的经验,多数业主还是医生 律师 药 电力 公务员,IT行业其实只占小区很小的百分比,没有互联网思维,也没有IT思维,手机控这三种人的比率应该小于15%,而现在的智能家居玩的转的主要是这三种人。[b]现在智能家居的设计对于主客户群是不实际的[/b]。不夸张的说,现在我小区的,超过40岁有一半没有听过小米(没有统计数据,不过是推荐电视的时候,无论是乐视 小米,小米听过的人还多些)。

结论就是设计和主要市场脱节,苹果这种可以改变使用习惯的产品真的是难得。智能家居恰恰是需要从产品切入,改变生活习惯的产品。智能家居有很长的培养市场的路要走。
等[b]电影和电视中频繁出现智能家居的产品[/b],估计才有点曙光。这也是个人认为智能家居广告的方向。现在还是个传统行业。
不要相信 [url=https://www.zhihu.com/people/3c8f2cd29ea13a6d645a43fa51c08db3]@周培良[/url] 提到的「(用户需要的)而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安全、健康、舒适,更好的居家体验,更高效的能源利用,更节能,更环保。」节能环保永远是说辞,用户在选择时这是最最最不重要的条件,甚至没有他说的「美轮美奂的操控界面」重要。张小龙曾说过:
[quote]“有一次我在一个聚会,来了好几个女生,我跟她们说装一个微信吧,她们问为什么。我说装微信可以免费发短信、发图片,省了彩信的钱;还可以直接说话,连打字都不需要。这几个女孩没有一个有兴趣,很奇怪地看着我,问:“我为什么要用这个东西?”然后我现场给她们演示了一下,说你看附近有很多美女,我可以跟她们直接打招呼,这些人立马两眼放光,一个个拿出手机让我帮她们装。我当时都很震撼,这两个差别会这么大。我承认我当时对人了解太少了,但是真实的结果就是这样子的。”
[/quote]

关于节能,政府也是大力推广节能灯并强制白织灯退市才达到目的。目前的智能家居只能算遥控家居,除去成本,便利性和客户服务的原因,在产品上需要的是家居能够更方便的被控制。目前来说,通过手机控制家居并不方便,只是控制权转移到手机而已,用户的体验没有实质提升。获得一些强大功能的同时,也损失了一些安装便利性(买来插电即用与部署网络下载app哪个方便?)
功能上基本上就是简单的拼凑,对于人们的生活很难有一个质的改变。
行业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且门槛也不高,没有什么专属这个产业的核心技术。都造成了这样的现状。
其实我很怀疑智能家居的方向其实是错误的,至少是非常难顺利普及进入家庭的。

排名第一的答案已经解释了一部分原因,其实还有一部分原因。

能做成智能家居的这些东西,对于用户来说,其实是不会经常更换的,像电视洗衣机冰箱空调这些,而且这些东西一般是不会一次性更换的,一次性更换一般是买新房子,平常的话所有电器一次性全部坏掉的机会实在太少。但是老实说,一般都买自己喜欢的电器,全买一整套同一个品牌的真的是少之又少。

那么智能家居就只能和地产商合作,打造一整套,用户买新房子的时候选择精装修带家电的,拎包入住,又或者和宾馆酒店合作。但是这又有一个问题,这个要求智能家居方案提供商有一整套智能家居方案,必须自己做所有东西,又或者所有的电器符合同一标准,这个需要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非常强的整合能力,这个...能做到这些的厂商不多吧?

(先预留个坑,回头再填)
智能家居畅想 by 爱否科技FView

[b]▌前言[/b]
嗨,好久不见,我这人一忙就变胖,尤其是舌头,所以大家一看就知道——我最近肯定很忙。今天我们聊聊异常火爆的智能家居。
这个话题不好讲,因为几乎所有科技公司都认为这是下一个必争的战略高地,但行业趋势?产品发展?技术走向?厂商们各执已见。
我要是三言两语说清这里的宇宙大道,早去华尔街当分析师了。

但是,真理往往就隐藏在用户体验的细微之处,今天带着大家畅想一下智能家居的美好未来,再看一看现在的产品细节体验,见微知著,相信你会更加清晰当前行业面临的问题、产品弊端、以及购买时需要避开的那些陷阱。

[b]▌智能家居:现在是风口么?[/b]

用科技产品改造家居环境,我经验还算丰富,从两千年自己动手践行微软的维纳斯计划,到工作以后尽职责所能配合英特尔的数字家庭、陈天桥的网络迪斯尼直至梦碎。
“智能家居 ”概念喊了很多年,从令人向往的科技潮词,变成一个只见投入不见回报的深坑。敢吃螃蟹的公司和先行极客们前仆后继,大都折戟沉沙。

总结其原因,有人说当时的网速不行、标准不统一、产品体验差、价格贵……用这些所谓“条件不成熟”的理由敷衍搪塞,无助我们今天更好的前行。

我认为更根本的原因是——智能家居不是强需求。用户需求不强,试水厂商赚不到钱,就无法倒逼标准的建立、产品的改进以及规模化后的成本降低。

什么是强需求?省钱是强需求、安全耐用是、在中国社交和装逼也是,比如同是智能设备,智能汽车外出能秀就是强需求,而智能家居并不是基础必须品,花了更多的钱仅仅实现了自我满足,不具社交性和示范连动效应,就无法促进周围的人跟风购买,成不了气候。

那么时值今日智能家居就已经变成强需求、到了马上要暴发的临界点了么?

理性的说,并不乐观。只能说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手机与周边设备智能化连动的程度越来越高,低头族们用手机掌控家居生活的需求正在开始慢慢变强。

我相信今天关注本期节目的,都是想实现自我价值、觉悟比较高的消费者。呵呵,之所以这么给你们戴高帽,是因为我非常希望智能家居可以普及开来,但这一波产品热潮会不会重蹈几年前曲高和寡的覆辙,真的取决于当前市场处在需求顶层、有前瞻能力消费者的态度。

[b]▌畅想:[/b]

智能家居之所以十几年来反复牵动着我们的兴奋神经,是因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永远不会磨灭的,每个极客男心底都有一个钢铁侠。
不要觉得这些离我们很远。我就举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小细节:你有没有觉得家里遥控器四处乱丢、太多太乱,光电池就要耗费N节,父母记性稍差点就会手忙脚乱,哎,如果用一个有“学习”功能的遥控器,把常用按键的红外信号代码记住,就能合而为一了。这已经算是跨进智能家居的大门了,因为“智能”第一层境界就是互联互通、集中管控。

当你体会了其中的方便之后,敢不敢再往下想?

如果家里的灯、窗帘、微波炉、扫地机器人……也能用遥控器控制、再干脆呀把遥控器换成手机,那我们就可以懒死在床上了呀。不光是你,这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伟大的梦想。

那就一起来畅想下智能家居的终极形态吧:早上起来——你在床上喊一句:“要有光”,于是窗帘缓缓打开,阳光照进房间,台灯也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渐渐亮起……

你又喊了一句:“要有空气”,于是智能新风系统开启,将屋外的雾霾过滤掉带给你新鲜的空气,空调也自动打开给把整个房间调整到舒适的温度。

你接着说“要有食物和水”,早餐机、微波炉开始工作,不一会儿出来的就是热牛奶和热腾腾的面包。

“要有草,要有生命”,于是智能浇灌系统开始给花朵浇灌、宠物的食盆里也自动补满。

这时你再慢慢起床,一边穿衣吃饭、一边听着电视里推送过来的天气状预报和早间新闻。出门也不用担心会忘记带钱包和钥匙,因为手机早已可以充当银行卡,而你的门和车也都可以通过手机近距离安全授权来打开。惬意的一天就此开始。

工作中可以忙里偷闲,通过智能摄像头看看家里的果汁是不是又调皮了。再搜搜最近新出的人气电影,预订下载。晚上回到家就可以自如地观赏,看完别忘再和远方父母来个面对面的视频通话。睡觉前手机点一个按键,所有灯光和相关设备都伴着你一起进入休眠模式……

这场面大家听着也会醉了吧,好消息是技术上实现并不遥远,懒死在床上现如今已经不再是梦想,坏消息是你先累死累活半辈子努力挣钱,这个目标才能实现。

哈,开个玩笑,没那么夸张,不过我们也要先冷静一下,回归产品当下的现实。

[b]▌现实:[/b]

罗马不是一夜建成,技术也要从无到有逐步的发展完善。纵观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相互拆台、杀鸡取卵的撕逼史。
争的是什么?争的是「标准」这个入口。你看手机界打的红红火火,各家为了上位无所不用其极,除了明枪、暗箭、苦情、设局之外,也有价格一撸到底、自断双臂的,不赚钱还如此卖命至于吗?

至于。谁都知道用户一旦适应了某个标准生态,不到万不得以是不会轻易改变。所以他们窥探的都是以手机为平台突破入口,最终控制你所有生活细节这块大蛋糕。

遥想上个十年的远古时代,各大PC厂商就在为数字家庭的技术标准明争暗斗,当时我在的同方还为站队闪联阵营还是e家佳阵营而苦脑,现在想想着实可笑,产品还没出来、市场还没认可,就先在窝里斗。最后终究是一场神仙打架,糊里糊涂收场。

然而战火并没有熄灭,近两年随着「物联网」概念的兴起,无线连接技术又成为争斗焦点。刚才提到智能家居的第一步是互联互通,可是目前常见而且适用的无线技术至少五类以上,我们有必要逐一介绍下,用个形象记忆法吧,分别是红外、蓝牙、WIFI、Zigbee和Z-Wave姑且算一类吧,最后是NFC。

红外,我们家里绝大多数电器,都是用红外来遥控的。在智能家居时代,它有点太弱小了。首先红外的穿墙能力太差,客厅和卧室就是两个决绝的世界,其次它的数据传输速率极低,只适合几个字段的代码。再者指向性强,角度对不准就彻底无效。如此多的限制和低效率注定要被淘汰。

现在市场上有一种产品,通过WIFI与手机相连,然后把手机的控制指令转换成各种红外信号发射出去。非常巧妙地让老家电瞬间智能化、焕发第二春,空调多少度、电视第几台……一个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家居初见雏形,不过长远角度考虑,它只是个临时过度的产品形态,并不适合消费者持续拓展投资。

蓝牙的资历也不浅了,这是一种30米左右的短距离的连接方案,功耗低、带宽足、穿墙能力不错,尤其蓝牙的一个变种——iBeacon在苹果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HomeKit里扮演重要角色,前景十分乐观。
更多数码产品体验评测报告,请访问[url=http://www.FView.cn]http://www.FView.cn[/url]
但它有两个致命缺陷:
第一、一个主设备能连接的从设备有限,一般六、七个,多于十个就非常不稳,这个数量对整个家居来说远远不够看的。
第二、这技术是点对点,需要两两配对,从设备和从设备之间很难数据沟通,比如空调可能无法获悉窗户是开着还是关着。

最被抱以厚望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WIFI了,不用过多介绍,WIFI距离最长、速率最高,手机电脑全适用。但它也有短板——太耗电了。

你看红外、蓝牙装个电池就能用个一年半载,假如一个智能水杯是用的是WIFI,那两节电池也就顶个两、三天。所以一些带220V插头的强电设备可以上WIFI,比如开关、灯泡、空气净化器,耗电多也不怕,而一些需要用电池的弱电设备,比如无线键鼠、智能牙刷、体重计什么的,WIFI显得用力过猛并不适合。

因为WIFI功耗上的先天不足,同样基于IEEE标准,又衍生出Zigbee和Z-Wave两个技术。它们支持的节点很多,除具备WIFI的优势之外 ,通过降低速率解决了耗电的问题,所以被普遍认为是当前最适合智能家居的无线连接方案。很多传统家电企业和很多搞所谓「物联网」的,用的多是双Z技术,很多利益集团也压宝它们。

但……以我个人浅见说几句得罪人的话:双Z最大的问题是与WIFI互不兼容,家里还要单买个“集中控制器”,当然WIFI也要集中控制设备,不过那个叫“路由器”,家家都有不算负担。而且双Z在我的实际使用体验中不太稳定。相互干扰、信号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对用这种技术的无线设备心存抵触。

最后不要忘了NFC,传输距离最短,只在3、4厘米内有效,对接快,传输速率低。家居中似乎没什么设备距离能保证在这么短距离内的。但这样的技术特点,非常适合开门、解锁等需要安全授权的场景。试想如果家里门锁通过WIFI来网络控制的,尽管……也比较安全,但不怕贼偷,就怕贼在远程惦记着。NFC这种距离超短的劣势,反而成了安全上的优势。虽然短,但足够的Stronger。

[b]▌五类技术混战一团,哪个才是智能家居的未来?[/b]

要我说:从长远来看,他们统统靠边站,我更看好正还在制定中的下一代WIFI低功耗标准——802.11ah,与现有WIFI全兼容,打通平板手机和传统黑电白电。
所以我给大家的采购建议就是使用交流电的智能WIFI设备现在可以优先购买,其它用电池的,便宜点可以玩玩,稍贵些的尽量别碰。

另外从短期来看,试图用一种无线技术统一天下不现实,一定是不同特点的无线技术,分别适用在不同的智能设备上,然后用一个「平台」统筹控制。

[b]▌何谓「平台」?[/b]

平台是一套软件体系标准,再辅以少量硬件当他的感知触手。有了平台可以直接把无线连接方式的问题降为不可见、且无足轻重的「底层」问题。用户和上层应用只需要控制就行了,用不着知道是「怎么」控制的。一个成熟的平台标准,应该是定义规范了这么几件事情:
1、设备之间硬件上的连接拓扑结构是什么样的,比如所有设备的控制中枢究竟是智能路由?智能电视、手机还是压根就没中枢?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家庭里所有的数据究竟是集中在几块硬盘挂在路由上?挂在电脑上?还是放在云端,又或者分散在各个设备自带的存储卡里?各个平台都有自己规范的组织结构。究竟哪种对……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别笑,真的。

2、定义了设备在软件上的管理形式。究竟是按房间,还是设备类型,还是按场景分组?要不要连动?有没有上下级?状态反馈、安全应急都是什么机制?这些决定了这个平台未来发展后的功能边际,以及用户能有什么花样的「玩法」。

3、最后就是安全和接入标准了。这个也可以说是为用户着想,也可以说是各个平台为了建立门坎,关门收钱,就不多说了。

所以我认为,用什么连接技术其实并不重要,真正的战场在于引导消费者跳进哪个“平台”。

有资格引领智能家居建立平台标准的,一定是在这方面涉猎较早并在产品上的所建树的知名公司。我们就细数一下这窥视九鼎的战国N雄。

谷歌32亿美金收购了Nest,黑莓才47亿,名不见经传的Nest何以值这么多钱呢?让我们看看它仅有的两个产品之一:这个智能温控器……通过WIFI接入互联网,用手机随时随地控制家里温度,家里没人时保持低功耗节能状态,要回家时提前把室温调至舒适,功能作用并不复杂,使用局限性也蛮大,家里得是中央空调,但你发现它的优势了么?嗯,非常漂亮、人性化。无法否认这是个看脸的世界,具备出色设计的产品总是有一种勾引人冲动消费的魔力,而用户一旦踏入此门,就是全盘接受这套体系标准的开始。

果不其然,6月份收购Dropcam,10月份收购Revolv,虽然谷歌自己的平台还没公开发布,但其宏大的构想蓝图已昭然若示,不出意外,Android 6.0发布之日,就是谷歌对智能家居展开全面狩猎之时。
智能眼镜和无人驾驶汽车让谷歌的创新精神名声大噪,智能家居领域中的每一个举动都引人侧目,要不要投入谷歌的怀抱是一件值得认真考虑的事,目前最大的障碍就是——还没东西。

再说苹果,6月苹果在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智能家居技术标准HomeKit,虽然在iPhone6和6+上它还是不可用的僵尸状态,但标准已经清晰接口规范相对明确,愿意遵循这个标准的硬件厂已经可以开工。

苹果的理念相当互联网,所有设备在它眼里都不是硬件,而是能提供某类数据的服务者,比如的提供光线的「人」、提供温度的「人」,提供声音的「人」,在HomeKit下,设备不光有房间、区域,还有场景的概念,这意味着你不光可以单独控制一个房间的灯和动力,还能让整个家都处于Party模式、电影院模式或浪漫入睡模式。所有设备自动连动相互配合营造出氛围。

苹果做智能家居除了有全球数以亿计的iOS设备作后盾外,还有两个先天优势:

一是它有非常完善的iCloud云服务。家庭数据库放在云端,不仅突破了「家」这个狭小范围,出门在外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随时随地都可以查看和控制。
二是苹果有相对成熟的语音控制技术Siri,语音目前使用的人还不多,但随着准确性越来越高,也许有一天你突然发现:智能家居的人机交互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语音,以后再说「UI」(用户界面)这个词含义可能指的就不是图形按钮,而是语音了。苹果在智能家居方面的前景可以用水到渠成、众望所归来形容。

SmartThings作为一个开放智能家居平台,刚刚崭露头角就被野心勃勃的三星收购,自此三星也成为这个游戏重要的玩家,并带来不少好处:

首先他的财力会保证社区式开发模式递进速度更快,第二,SmartThings很开放可以同时跑在安卓和iOS平台上,并且三星电子涉及的家电面很广,电视、冰箱、洗碗机、扫地机器人……这些都已经有明确的智能化日程表,一量发展起来,能量不容小觑。

互联网厂商风云际会,别忘了海尔这样的传统家电厂商,海尔白电天下第一,好多家庭都是整套带套的买,有这样好的平台和机遇,海尔也适时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家居平台U+,誓要分一杯羹。
只是……我是这么看:这个游戏的胜负手不是自己玩的High就行,关键是看谁能振臂一呼带动起整个产业开发环境,让第三方设备源源不断地加入进来形成生态,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互联网厂商更擅长。

愿意花钱尝鲜的往往是生在网络时代的新新人类,海尔对他们的影响力有限。并且U+平台标准制定速度过慢、加上海尔自己似乎也三心二意的同时保持对HomeKit的兼容性,这些都是前景堪忧的征兆。

把小米放到最后来说,因为这是一个每走过一个地方,必将引起血雨腥风的行动派。

他不是慢慢自己研发做产品,而是通过投资整合,迅速就拥有了一堆「自己」的产品,又通过强势植入「小米智能芯」的WIFI芯片,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平台和门坎,就是干的生猛作派让我反思别家的做法是不是太过学究了,技术标准还在襁褓,小米产品已经开卖了。

插座、灯泡、摄像头……小米推出的这些都是再寻常不过的家居物件,即便加了“智能”二字,我给大家介绍它们功能特点和使用体验,也不过一杆烟的时间。
下面以小米的产品为例,让大家感受下当前智能家居产品的现状,以及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好了,现在大家可以……点烟了。

小蚁智能摄像头,售价149,价格参考:传统100万像素摄像头大概7、80,同档次无线摄像头大概240,专业监控摄像头贵的就没边儿了。小蚁摄像头虽然也能当普通摄像头用,但它的特点还是更适合做家庭监控。

家里为什么需要监控?比如长期不住人的房子,有个监控能很好的防盗,另外家里要是有小孩的可以用来看着保姆在干啥,有宠物的,上班时也总想偷瞄看两眼。不要试图当情侣们远程视频聊天的工具,因为从这个镜头画面里看到的都是一副犯罪嫌疑人的样子。

有无线摄像头可以不连电脑直连路由器来远程监控不算新鲜,小蚁在无线摄像头的基础上加了什么样的「智能」呢?首先内置了小米智能心的WIFI芯,让连网这事变得异常简单,只要接上电源,附近安装了小米智能家庭客户端的手机就能发现它,点添加,输入密码,绑定后就能控制了。

第二它打通了电脑和手机,并且在手机一个APP里做到同时管理N个智能设备,你看,只要有网络地方,都可以随时拿来看看。

小蚁智能摄像头还有这么几个地方值得注意:

本体就是一个圆形,剩下这个是架子,拆下来更方便隐藏,线也有黑的可选。
指示灯可以关掉,这样更隐蔽。带麦克和扬声器,你在远端如果想听,可以打开听到现场声音,也可以突然吼一嗓子,吓别人一跳。

画质可选标准360p和高清720p,画面鱼眼有变形,可视角度约80度。左上角的时间码会自动判断背景来黑白变色。

实测中如果4M以下网络,用高清录的话会比较卡。记录的图像可以选择是24小时不间断、几天一循环,一小时大概300M。或者是仅当画面有运动物体时再录,这样就非常节省空间。

存储介质一般是用外插的SD卡。好玩的来了:如果摄像头是插小米路由上,那你可以录在路由那块1T硬盘上,这样连续录几个月也不是问题。

小蚁和行业监控摄像头比肯定还是有一些不足,首先没红外,夜视效果不佳,其次不能摆动,怎么放,房间都会有死角,可能需要两台一起。另外录的像不管是在SD卡还是小米路由上,都属于本地存储,如果被监控人事后发现,数据很容易消除,防君子不防小人吧。不过至少,「智能」让曾经高大上的行业监控,一下子变得简单和便宜多了。

小米智能插座,售价39,参考价格:市场上不智能的带USB单个转换插头,大概也要2、30。也内置了小米智能WIFI芯,打开开关,同样出现在小米智能家庭的应用里,如果你装过别的小米智能设备,这次可以不用输密码快速连接。

一个小小插座,你用手机能控制的无非也就是开和关两种状态,有什么用呢?一些可以常开的电器,比如灯,还有这个……啊,还有什么呢?

就说灯吧,保持开关处于打开状态,就可以通过手机控制类的灯亮和灯灭了。另外一个用途是一些关掉后仍然处于待机状态的电器,为安全起见,以前是还要关下插排的开关,现在可以在手机里就实现彻底断电了。

听到这有人已经开始觉得扯淡了,直接按个开关多方便,非要打开手机点开App再控制?是的,只是如果这种插头在家里有很多,可以编组批量开关,或者定时自动开关,很爽。还有冬天晚上你要和老婆划拳决定谁爬起来去关灯的时候,这个就有点用了。

第三件yeelight sunflower LED智能灯泡,这个和苹果商店里菲利浦的智能灯很像。预计售价199,199一个灯泡……就不给啥参考价了。把灯装好,开关打开,由于不是WIFI而是Zigbee的,所以还需要一个支持Zigbee的USB dongle插在小米路由上,注意,这是给小米定制的如果你没小米路由就用不了了。
安装完很不爽的是yeelight智能灯的控制界面并没有集成在小米智能家庭的APP里,而是在小米路由器APP的扩展插件里。接管后,可以控制开关、亮度,还可以调成各种颜色。人家不叫具体颜色名,而是叫浪漫、沙滩、海浪、激情等各种场景名替代,究竟能不能营造这种气氛,需要使用者有强大的脑补能力。

yeelight智能灯是小米智能家居几件套里相对不靠谱的一款,首先如果不用Zigbee理论上是能省掉一个dongle和宝贵的USB口。其次调颜色吧用户可能开始新鲜过后就厌倦了,待机时有功耗,最有用的远程开关通过智能插座也能实现。所以这个产品形态我不是特别看好。另外控制界面和其它小米智能设备不统一,还没有完全融合进小米智能体系。

不管怎样,小米在所有国产厂商里,已经快速、坚实地踏出了第一步。也许到平台战争收官阶段,各个玩家show hand的时候,小米平台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用户筹码,闷声做成了既定事实。

拿小米三件套举例,也是因为它们也大体代表了市场上所有智能家居的产品现状,不能雪中送炭,但可锦上添花。有好玩可爱的地方,也有难用蹩脚之处。如果你现在决定买智能家居的产品,可能会踏进一个深坑,但至少……它是一个美丽的深坑。

▌总结:

今天聊的是一个开放话题,在未来还输赢未定、充满变数之时,夹带了很多我个人不成熟的观点和预判,大家见谅。从背景、技术、产业形势和产品体验的介绍,大家可能也看出,目前智能家居还处于探索阶段,产品相对初级,解决的也不一定是家里的刚需。
但美好前景已见端倪,当下智能产品越来越多,智能钢琴、智能血糖仪、智能空气检测、智能自行车……喜欢尝鲜的朋友,可以有选择性的出手了。

选什么?虽说产业规律是得平台生态者得天下,但我们作为消费者千万不要陷入研究背后技术优劣的怪圈。

好技术并不一定是最后的赢家,只要出现一款足够有魅力能迷住你、让你心存向往的好产品,不要管它是什么连接技术?隶属哪个平台?不要犹豫勇敢地去买吧。

历史上靠单品突破,慢慢形成平台生态的例子举不胜举。Windows、iPhone、尼康佳能、小米、腾讯无不如此……世界本没有平台,用的人多了,就成了平台。

乱世混战,无律可循的时代,Follow your heart。

▌尾巴:

有些事我都已忘记, 但我现在还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我的母亲给我看了一本童话,一个叫托米的孩子很懒,每天早上都是床自动翻转,各种机械臂帮他穿好衣服,机器人刷牙,传送带送他上学。但有一天机器坏了,给他的头穿上裤子,给脚刷牙,自己又什么都不会做的托米无助的哭了……多么悲伤、励志的故事呀,教育孩子要勤劳动手,而我却深深地迷上了那套装置,对托米羡慕的要死。
呵呵,与其说懒人推动世界进步,不如说是源自人们心中的叛逆和不随人后的想法,在西迪奥尼的《影响力》中提到,世界由那一小部分勇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决定,他们引领了社会看势跟风的主流人群。

做先烈是要付出代价的,试着问问你自己,如果在电视刚刚诞生,只能收看一个台的时候,你会花钱去买么?很明显的问题对吗?

向那些做出「蠢」决策的人致敬。如星际穿越中所说:「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谁,我们不是守护者,而是探索者,是先驱。」

共享一个个人项目:
=================================================

LEHome 是一套完整的开源智能家居方案。LEHome拥有以下特性:

1. 简单的控制命令编程
2. ibeacon室内定位
3. 高度模块设计
4. 红外控制、开关控制、传感器采集
5. android,web app,微信版客户端

项目地址:[[url=https://github.com/legendmohe/LEHome]https://github.com/legendmohe/LEHome[/url]]([url=https://github.com/legendmohe/LEHome]https://github.com/legendmohe/LEHome[/url])

部署
====

软件

服务端

LEHome 服务端基于Python,需要安装以下依赖:

[code] - tornado
- pyzmq
- numpy
- BeautifulSoup
- scipy
- audioop
- alsaaudio
- pyaudio
- fysom
- mplayer
- sox
[/code]
down下来后,配置init.json(后面会说明如何配置),然后在根目录下运行./start.sh即可(先用chmod添加执行权限)。

客户端

目前LEHome实现了Android,web app,微信版客户端,如有需要可与我联系legendmohe@foxmail.com。

硬件

要完整地运行本项目,需要准备以下硬件:

[code]1. reco WIFI插座 * n
2. 蓝牙4.0适配器 * 2
3. ibeacon模块 * n
4. 蓝牙音箱 * 1
5. 红外模块 * 1
6. zigbee传感器 * 2
[/code]
#### reco WIFI插座

淘宝大概99一个,体积略大,好在控制协议是开放的,可以很方便地整合进LEHome。

买回来后,用reco的手机客户端配置一下插座使其正常工作,然后打开路由器的管理页面,将插座的ip记下来备用。

你也可以通过更改SwitchHelper.py使系统兼容自己的wifi插座。

#### 蓝牙4.0适配器

由于要使用ibeacon进行室内定位,故需要4.0以上的BT适配器。需要两个是因为一个负责连蓝牙音箱,一个负责接受ibeacon数据包。如果直接使用音频线来连音箱,则只需一个适配器即可

#### 蓝牙音箱

可以用普通音箱代替 :)

#### 红外模块

淘宝有售,选择一个开源控制协议的即可。为了避免广告嫌疑,这里不提供链接,有需要的可以私下联系。

#### zigbee传感器

淘宝有许多zigbee开发板出售,选择其中之一即可。为了避免广告嫌疑,这里不提供链接,有需要的可以私下联系。

注:要根据实际采用的红外模块和zigbee传感器模块来调整LEHome的源码(RILHelper.py和sensor_server.py)。


系统功能
========

本系统最大的特点是能支持简单的命令编程。

你可以输入:

[code]打开电灯
[/code]
可以输入:

[code]打开电灯然后打开风扇
[/code]
可以更复杂一点:

[code]循环每工作日晚上7点30分内容是打开风扇然后打开电灯
[/code]
或者更更复杂一点:

[code]循环每工作日晚上7点30分内容是如果我在家里那么延时10分钟打开电灯然后如果当前温度大于数值26那么打开风扇然后播放语音#你好#
[/code]
#### 如何查看系统支持的命令

打开usr/init.json,可以看到在"command"项下,有许多预定义的命令。

系统检测到命令词出现的时候,会调用相应的callback,所有业务逻辑都在callback里面完成。

#### 命令格式

命令由基本命令和控制语句组成。准许以下规则:

[code]1. 基本命令 = delay + action + target + message
2. 基本命令 = 基本命令 + 控制语句
3. 命令 = trigger + 基本命令 + finish/stop
[/code]
例如:

[code]打开风扇 -- 打开[action]风扇[target]
延时10分钟打开电灯 -- 延时10分钟[delay]打开[action]电灯[target]
查询公交车8路 -- 查询[action]公交车[target]8路[message]
如果我在家里那么打开电灯 -- 如果[控制语句if]我在家里[基本命令]那么[控制语then]打开电灯[基本命令]
[/code]
以上命令不能直接被系统识别,需要用trigger和finish/stop包围

例如:

[code]你好打开风扇谢谢 -- 你好[trigger]打开[action]风扇[target]谢谢[finish]
[/code]
*添加trigger和finish的原因是系统支持连续语音识别命令,需要考虑断句的情况,所以要添加两个标志位来截取命令。

#### 命令callback

所有命令对应的callback.py都保存在usr/callbacks/目录下。

在init.json文件中,可以通过:

[code] "callback":{
"whiles":{
"循环":"whiles.while_callback",
"重复":"whiles.while_callback"
},
...
}
[/code]
这样来指定。

callback主要如下所示:

[code] from lib.model import Callback

class timer_callback(Callback.Callback):
def callback(self, cmd, action, target, msg):
...
[/code]
当命令词被触发时,相应callback的callback()方法会被调用,传入的参数由callback函数的定义决定。

联系方式
========

本项目断断续续做了一年,代码风格,逻辑实现等比较幼稚,加上本README写得极简,基本不可作为开发参考使用,故如有任何疑问,可联系legendmohe@foxmail.com。
答主身处听力医疗行业,但自告奋勇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因为事实上: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是目前“智能设备”唯一成熟的行业。而答主隔壁公司是国内一家专门做智能设备渠道的公司,因为采购用户奖品和促进科技园公司间交流(主要是我们公司不让吸烟,所以憋不住的时候会去他们公司),刚刚参与了他们团队对于限制目前智能设备发展的讨论。此外,答主曾经插队装作某领导的跟班去国内几家大的企业智能研发展示中心参观,所以深有感触。

瓶颈一:需求不够
这个不够指两方面,不够大、不够清晰。前者限制研发生产销售,后者主要限制研发思路。
举一个栗子:
80后可能还记得90年代VCD上市时的热潮,深为自己家能买一台VCD去期盼和自豪。而事实上,VCD行业的人清楚的知道VCD只是一个过渡技术。前有录像机,后有DVD。VCD本身必定要被DVD取代。因此VCD的主要市场是亚太等录像机普及率很低的地方,在欧美这种VCD比录像机没有明显优势的地区推广VCD是吃力不讨好的。那在亚太地区这种录像机比例很低,VCD又注定很快被DVD取代的地区,如何推动VCD的市场?可能有人想到了,90年代盗版光盘忽然雨后春笋般出现了。
随着人类所处社会的技术总体进步,对智能的需求会逐步提高。智能与需求,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限制的关系。在电脑还是486的时代,你的需求大多不会到奔腾的级别,当人民群众的需求486无法满足时,一定也要求586、奔腾的出现。
手机刚开始只能电话,但满足通话功能之后,但你说汉显功能、短信功能、中文输入功能有需求没?有,但通话还是主要需求。直到后来厂商技术进步了,这些功能有了,你忽然发现“老子要发短信”。
移动办公需求有没有?有啊,但不是主要需求。所以厂商会首先满足通话、短信、邮件这类功能。上网?不好意思,技术达不到。使劲一下技术能不能达到?有可能,但你先让我把现在的钱挣了好不好?现在智能手机普及了,手机就是微电脑,上网、视频、微信……这些就都有了。

好吧,这个栗子举得有点回顾历史了……但客观上讲,大的需求必然导致新技术出现,而新技术又催生新需求。你说彩电对黑白电视而言,是不是智能了?智能电视对传统彩电是不是智能了?都是。

智能家居、(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需求是有的,但不够大。你可以开发一款监测你的爱车状况的硬件,在你的手机上有个APP显示,但这个需求真的大吗?如果需求不大,实现的动力就会小。归根结底,这是市场的规律。目前我们的市场对智能设备的需求已经有了,但还不够大。

智能家居、(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需求是有的,但不够明显,这就造成了开发者的困扰。比如你在公司,想起来家里马桶没冲,点击一下冲,然后就冲了。那这个需求表面很明显,很有道理。但研发者的思路并不局限远程控制,把马桶设计智能冲水照样解决问题啊。这个需求不够明显,而研发思路的错误,很可能导致你投入了,但没效果。

那么回到助听器行业中来。用户需求是什么?初期最主要的也最明确的是“放大声音”,所以2000年之前的助听器是模拟式的放大电路。后来,发现用户的听力损失不同频率损失不一样,模拟电路线性放大不好啊,于是出现了基于DSP芯片的数字助听器。再后来,发现用户不同使用环境下,数字程序不能一样,于是现在出现了和手机绑定,自动识别语言环境、自动调节的技术。

你看,助听器的需求是大的,不同阶段的需求是明确的。

瓶颈二、技术难度与成本
1、电源技术
这个是目前对可穿戴智能设备最大的限制。别的技术,比如芯片、软件、制造工艺都不算大问题,但电源技术和电源控制技术是最大的难点。
知乎汽车话题里有不少大牛对特斯拉选择用锂电池的行为进行了分析,结论就是技术可靠,且特斯拉的电源控制技术花了大心思。锂电池技术并不是最好的电池技术,只是最优选择而已。
有无数公司想开发位置监控的贴片,用来防止孩子丢失、手机丢失。但远距离、小型化(比如贴片)的产品却几乎没有。为啥?不是芯片做不了那么小,而是因为电池……
电池的瓶颈有很多。比如能量密度,续航能力得高一些啊。比如放电曲线,电量足的时候功能都好说,电量不足但还不低的时候对使用造成严重影响咋办?比如电池大小和重量。。。。。那些说特斯拉底盘上都是电池,因此重心低且比其他轿车有碰撞优势的,呃,这个话题不讲啊。。。
什么技术都能实现,只有电池技术最难!!!!!!!!!如果这个话题下让我选唯一的瓶颈的话,我会选择电池。其他都会变,只有电池目前看不到希望啊。。。。。。

2、芯片成本
芯片能有多少成本?一片几十几百美金而已。但是,你要知道芯片制造和设计才是大问题。知乎有芯片话题,可以去看看。以手机为例,属于大众消费电子产品,因此手机芯片的大量需求,导致了手机可以用上现在最先进的芯片。
大概在2000年左右,主流芯片制程工艺是0.35微米、0.25微米,当时0.18微米、0.13微米还是很厉害的。(注:1微米=1000nm)。而现在iphone6是20nm(应该没记错),14nm的芯片也可能在iphone6s或者iphone7上出现。但是,每一次芯片制程工艺的提升,都意味着一次开发的巨大成本,以及升级之后的成本释放。
手机,你可以使用最新的技术,因为量大,平均到每台手机的技术成本不算很高。但并不意味着其他产品也可以使用这样的芯片。助听器(国内市场大概一年100万台,全球大概一年900万台)市场比手机市场小多了,因此最最先进的助听器也无法像手机一样去追求更好的技术。目前一些手机芯片还会用90nm、65nm技术,可以称为主流技术。0.13微米芯片这种都算不上主流芯片技术,对助听器和其他一些电子产品而言却是主要的。90nm的助听器dsp芯片都算先进的。那有没有可能说我多花点钱,让助听器厂商开发65nm、45nm、32nm甚至更小的?可以啊,但是你掏的不是一个或几个芯片的钱,是赞助整个研发哦……
当然,近些年因为晶圆厂的利润降低,日子不好过,一些芯片设计公司对“通用型”芯片更加热衷。同样类型的芯片,用于不同电子产品类型。这个挺好的。

3、设计与生产工艺
这个话题不谈了,可以去参考锤子手机的反思。也可以去参考福特断轴的相关文章。
鉴于一些同学对这个话题不了解,还是详细说一下。锤子手机获得IF设计奖,这可是全世界最牛逼的设计奖之一。但是,为什么锤子手机市场表现差?很多人归结为老罗不适合做经营。但我不这么认为,老罗设计手机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手机能更好,这没什么不对。吹的牛栩栩如生,但是吹的牛要是能实现,就不算吹牛。那实现了吗?讲单个产品,可以说实现了。但批量化生产实现了吗?明显没有。锤子手机鼓动起大家的购买欲之后才发现,原来生产线上下来的产品良品率太低。
90年代,中国有个特殊办公室,叫桑塔纳国产化办公室。目的就是要实现桑塔纳国产化。可能有人认为是搞笑,但在那时候让我们做一台桑塔纳,是可以的。但批量化怎么办?以汽车外壳门上的侧柱为例,完全可以做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但是用一年之后还是这样吗?两年之后呢?由于淬火(只是举个栗子)等材料加工工艺的不够,导致国产化零件根本无法供应,普桑国产化很困难。要想提高国产化率,就必须让涉及的相关企业水平都跟上。这不是光主机厂的事儿啊!
有人自以为是的说:“中国可以造出世界前三的火箭,为啥国产汽车弄不出来?”其实这又是一个同样的问题。造火箭,我们选最好的,一次性使用,造三个零件我们选最好的那个,但汽车不是这样,汽车不是一次性,也不是造很多零件选着用,而是希望100个零件里100个都能用。从技术角度,火箭比汽车高的多,但从生产控制来说,汽车更难。

4、材料与应用
还记得以前经常新闻里有:XXX产品的出现填补了国内空白。但事实是:从国外弄来一台,拆了,“测仿”,呃,这个词现在用的少了,现在用“山寨”。但是:你的尺寸什么的都可以测准确,但是不同部件的材料?不同零件的装配?怎么办?
当材料科学没有支撑你的产品需求时,你的质量可想而知。当你生产工艺达不到时,你的质量可想而知。过去我们中国穷,看到国外有而我们没有的产品,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我们可以不可以做?可以,但使用寿命、噪声控制、防尘防水能力等等问题,没人注意啊。(注:这些年,真心开始重视了,还有不少的成果。比如汽车生产线)
回到我熟悉的听力行业。助听设备除了助听器外,对于重度极重度助听器无法有效助听器的,还有一个叫人工耳蜗的东西。这个产品是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人工器官,逼格很高哈。
基本原理是皮下植入一个线圈和电极,电极放电直接刺激听神经,获得听觉。耳朵上要佩戴言语处理器,头件和皮下植入的线圈之间以“跨皮通讯”实现信号传递。
涉及皮下植入,就要使用与人体不会出现排斥的材料。比如:钛合金、生物陶瓷、硅胶。除了材料,就是生产的工艺,芯片在皮下如果发生体液渗入,就不能正常工作(从这点讲,特工学院电影里直接在耳后植入芯片是说不通的哦)。这些都不算最高级别的技术要求,但是把这些技术都做好,就很难了。

瓶颈三:跨学科集成的难度

智能家居、智能设备,说到底是跨学科的应用。使得不同领域的先进技术集成到一个产品或一个产品圈。智能家居领域的所谓闭环,其实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未来的智能家居要更加复杂。但你可以认为是:好的本身产品+集成控制+数据。
那这个简单吗?有人研发这个、有人研发那个,难不成我要用那么多东西?想想都累。智能的小设备如何集成到一个产品系列?比如你家电视、手机、净化器、汽车、冰箱、洗衣机……全是小米的……如果是分割式的智能,那与现在的不智能有啥大区别呢?无非是多了功能。
初步算一算,智能家居至少涉及:芯片、电源控制、大数据网络、材料、人机工程……想想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啊,不是简单的事儿啊。

以前我们常讲,人一辈子拥有的东西,对大部分人而言只有两大件:房子和汽车。汽车横跨了材料、能源、人机工程,现在又加上了芯片、网络等等;而房子,过去讲就是水电装修,略微简单,但未来:智能光源、智能家居……不得了啊。
————————————————————————————————————————
总结:1、需求与技术的对立统一,是目前的瓶颈。
2、以电源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发展,是目前的瓶颈。
3、技术夸学科集成,是目前的瓶颈。
其他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归纳到这三个问题里。

————————————————————————————————————————
现在的智能设备创业,不少人看到了虚火旺盛,大量泡沫与欺骗,这个正常。先有虚火,才有反思。

另外听力行业的朋友们看到这个文章,有两个消息给大家。一个是苹果和瑞声达助听器合作,瑞声达推出了made for iphone ,而三星呢之前一度传闻要收购美国的斯达克助听器,三星自己也申请了蓝牙助听器的专利,据说2017年会推出助听器和智能耳机。
总的说来是国人精明的太多,利用“智能家居”4个字概念,爆炒各种玩意,什么感应开关、带温度显示龙头、破变色电灯泡、带个定时的电饭煲、手机APP开关的插板,都叫智能家居,让大众很难界分。
然后真正从事智能家居行业的商家,迫于生存的压力,一上来就追求低造价高利润的产品,也没有在产品的选型、稳定性考虑,系统的综合性能,客户的感受度等去用心研究,可以说没个三五年的用心专研实践,做出来的方案都是很糟糕的。但做智能家居从来不会有一个人说他们不行、他们的产品不行,相反,你能想到的没有想到的稀奇古怪五花八门的功能什么都能给你想到,什么都说能实现,比如下班前就让电饭煲把饭煮上啊,出国可以用手机给家里保姆远程开门啊,结果客户头脑发热就把单给下了,结果一个没有经验的方案、一堆不成熟的产品、一批没什么实践的技术员,倒腾出了一套三天两头出问题,还不如手动好用的智能系统,然后很多人都怕了,索性就只装几个摄像头,能监控录像就完事,实在担心的,请俩保安、保姆,养几条恶犬,万事解决。
[b]我觉得是“智能家居”对受众的情感方面的感染程度不够,解决不了用户对痛点需求,再花枝招展也无用,现在都是理性消费,你不好我如何去买单?要我买单体验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最近感受过一家公司的一站式家居体验中心,比较看好他家的智能中控系统,主要是兼容性。[/b]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